English

以历史的笔触

1999-03-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彩虹 我有话说

初读了冯久玲女士的新作《亚洲的新路》,一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诸多真实的“故事”里包含着作者用心良苦的期盼。

《亚洲的新路》是探讨亚洲这一特殊区域中社会发展未来与方式的著作,但它明显地属于历史观的作品。一方面,作者从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化传统与价值观的多个角度,对于亚洲进行了相当全面的叙述,尽管大量的内容是关于现实的(现实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历史的),却有着历史和传统沉积而成的确切渊源。由著作展开而来的,是一幅较为清楚的亚洲历史发展图。另一方面,作者在较为充分地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后,以其不作掩饰的观点,树立起了个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制度的历史性“示范标本”,从地球上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模式里,为亚洲的未来找了一个发展的真实参照物。亚洲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已经熟视了西方经济与社会文明发展的事实,当然不能够再采取无睹的态度了,他们实在地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与了解西方的一切,看看在那样的社会历史沉积之下的发展有何特别的优势可以学习甚至于模仿,特别是在亚洲自1997年7月以来,经过自身独特发展若干年后终于导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经济悲剧的情况下。

应当说,历史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当今的世界,将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与社会价值观作为亚洲未来道路选择的一种参考,并综合地考虑亚洲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的背景而对亚洲发生的种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进行分析、对比和综合,衍生出亚洲的“新路”来,有着生动的表现力与说明力,这可能是本书能够吸引人的重要之处,也深深地植入着作者明显的亚洲发展思想。在这里,冯女士实际上是留下了一个“猜想”,或者说,是一个未能解答完全的问题———西方发展模式的未来也并非确定,以其作为参考或是作为“示范标本”的亚洲,究竟当如何选择未来的道路呢。但不论如何说,如此的演论与问题的展示,大大地提高了本书的深度与广度,我们隐隐约约地感到一种趋同性的发展格局即将在全世界出现。当然,这是从冯女士的观点里直接生长出来的,历史是不是如此地前进,还是取决于历史本身的过程,而不一定按照人们的主观观望,甚至于不按照某种既定的逻辑,哪怕这种逻辑有着历史的、过去的可信性。

坦率而言,将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与价值观标立于过高的历史位置,这也可能是本书的弱点所在。在社会发展模式与价值观的选择方面,不同区域的历史的发展有着各自的独特性,以经济的发展而论,工业化有先有后,城市化有强有弱,简单地将一种发达格局下的模式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强行推广,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在当今西方一些学者推崇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并引来热烈的争辩时,我们是不是应当把眼界再加一次扩展,看看西方模式与价值观中那些并没有带来积极意义的成分,为亚洲的“新路”增加更多的思想选择呢?在民族存在、国家存在的今天历史里,在经济全球化并不能够消灭民族与国家经济利益的历史里,任何外来的制度模式与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发展而言,有着它非常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作用,但用其代替既已存在了久远的一切,那是不切实际的。

《亚洲的新路》所提出的主张,是不是能够真实地成为亚洲发展的“新路”,我们并不能够在冯女士的笔下找到答案,这是亚洲新的历史发展过程本身要去回答的。

但是在思想选择的意义上,我们说,冯女士著作的价值是启动性的,而不是终结性的。亚洲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有必要唤醒所有亚洲人对于它的发展进行思考。我们认真地读并且推崇《亚洲的新路》,其核心的考虑在于我们应当启动亚洲这个区域里人们自动、自觉、自愿地思考自己的发展道路,反省传统与价值观,而不仅仅从西方人对此说理论道的作品里找出某些有价值的思想来一味地批评现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